清明节,这一有着两千五百多年历史的传统节日,起源于周代,其地位在古代虽不如寒食节显赫,但随着时间的推移,两者习俗逐渐融合。到了隋唐年间,清明节与寒食节便合而为一,成为主要的扫墓祭祖的日子,也是今天我们所熟知的清明节。因此,清明节也成为中华民族固定的风俗。
《寒食》(唐)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,寒食东风御柳斜。日暮汉宫传蜡烛,轻烟散入五侯家。《闾门即事》(唐)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,春草青青万项田;试上吴门窥郡郭,清明几处有新烟。清明节的起源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,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。
清明节,又称扫坟节、鬼节、冥节,与七月十五中元节及十月十五下元节合称三冥节,都与祭祀鬼神有关。 清明节,又叫踏青节,按阳历来说,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,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,也正是人们春游(古代叫踏青)的好时候,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,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。
关于清明节的诗歌:《清明》【唐】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,路上行人欲断魂。借问酒家何处有? 牧童遥指杏花村。这是流传最广的一首清明诗。清明时节本该与亲友结伴踏青、祭祖扫墓,诗人却独自奔波在漫长的旅途上,又遇春雨绵绵不绝,更增添了诗人的焦虑和惆怅。
春节 春节的来历与习俗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。古时候,青年万年深感节令之乱,立志要准确定制节令。经过长时间的努力,他成功设计出一套测定时间的方法,并得到国君的支持,建立了日月阁和漏壶亭,创立了准确的历法。春节因此被定为岁首,成为我们的传统节日。
中国的传统节日共有十个,分别是除夕、春节、元宵节、寒食节、清明节、端午节、七夕节、重阳节、中元节和中秋节。这些节日不仅是文化传承的载体,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***道德和传统美德,如清明节的感恩、端午节的家国情怀、七夕节的忠诚和重阳节尊老爱幼等。
据现存史料及考证,上古时代有在季秋举行丰收祭天、祭祖的活动;《吕氏春秋·季秋纪》中收录了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、祭祖,以谢天帝、祖先恩德的活动。这是重阳节作为秋季丰收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。
春节 时间:农历正月初一习俗:贴年红、守岁、拜年、祭祀、舞狮等诗句:宋代·王安石《元日》——爆竹声中一岁除,春风送暖入屠苏。 元宵节 时间:农历正月十五习俗:赏灯、押舟、猜灯谜、耍龙灯、踩高跷等诗句:唐代·张祜《正月十五夜灯》——千门开锁万灯明,正月中旬动帝京。
诗句:《元日》宋代: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,春风送暖入屠苏。千门万户曈曈日,总把新桃换旧符。元宵节 时间:农历正月十五日 习俗:吃元宵、闹花灯、猜灯谜、舞狮子 诗句:《上元夜六首·其一》唐代:崔液 玉漏银壶且莫催,铁关金锁彻明开。
一)春节 春节,又称新春,是阖家团圆、辞旧迎新的时节。文征明的《拜年》描绘了春节期间互致问候的习俗:“不求见面惟通谒,名纸朝来满敝庐。我亦随人投数纸,世情嫌简不嫌虚。”(二)元宵节 元宵节,在农历正月十五,是春节后的第一个节日,人们观赏花灯、猜灯谜,庆祝团圆。
转眼,又是一年端午节。大街小巷充满着节日的气氛,随处都能看到有卖粽子的。店家们一做一大盆,摆在门口,用冷水泡着,时而能看到有牵着小孩的大妈顺道给宝宝买上几个,边走边吃,也是其乐融融。这个节日不像春节或中秋节那样隆重,但对于我来说,它一样是非常重要的。因为每年的这个节日,最关键的环节就是包粽子了。
关于端午节的名家散文主要有以下几篇:汪曾祺《端午的鸭蛋》文中描述了作者家乡端午节的习俗,如系百索子、做香角子、贴五毒、贴符等。特别赞美了高邮咸鸭蛋的美味,以及与咸鸭蛋相关的家乡记忆。提到端午节午饭要吃“十二红”的习俗,其中咸鸭蛋是必不可少的一道菜。
“疏疏数点黄梅雨。殊方又逢重五。”一个流传了两千多年的民俗节日“端午节”,走过了浩瀚历史的烟云,传承着一种歌唱民族和爱国诗章的文化气息,在风风雨雨的岁月洗涤中,如一道绚丽的彩虹,映照着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。端午节,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。
又一年的端午节,临近了,味蕾上仿佛荡漾起,姥姥亲手包就的粽香余韵。姥姥包的粽子呈羊角形,碧绿水灵甚是美观。这与如今从超市里买来的显然不同,买来的粽子虽然包装不错,但外形与口味总觉得欠缺一份乡土气息。
每年的五月初五,家家户户都团聚在一起吃粽子、包粽子,看赛龙舟。今年的五月初五,我们一家也团聚在一起。奶奶和我在厨房里包粽子。爸爸和姨夫们在一起打***、***。而妈妈和姨妈们则在一起聊天,而只有奶奶和我在厨房里心得不亦乐乎。不过,我们在厨房里也心得挺开心。
关于传统节日由来或诗歌名称,以及传统节日的由来20字的相关信息分享结束,感谢你的耐心阅读,希望对你有所帮助。
上一篇
中华传统有哪些传统美德和精神
下一篇
颂扬传统美德